点击上方关注,全网供应链经理人的成长充电站
作者:Jeff Gao
法国凯致(KEDGE)商学院金融学MBA ,现就职于某世界500强从事软件和知识产权采购工作。除此作者还拥有多年半导体电路设计工作经验。
引言
应SCOM之邀撰文探讨2025年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
笔者观察到:当这份被誉为"供应链行业风向标"的榜单揭晓时,全球管理者不得不直面一个颠覆性现实
——支撑传统供应链竞争的三大基石(成本效率、区域集中化、线性优化)正在被AI技术渗透率、ESG权重提升、地缘政治波动性这三股新势力瓦解重构。
基于Gartner官方报告、企业ESG披露文件以及权威机构分析,本文尝试构建"技术-可持续-风险"三维分析框架,揭示2025年供应链竞争法则的范式转移。
需声明的是,文中所有使用数据均源自互联网公开信息。鉴于2025年数据披露周期的客观限制,部分数据可能存在时效性或统计口径差异,恳请业界专家同仁不吝赐教和批评指正。
Gartner发布的
(2025)供应链领域宏观趋势
基于传统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体人工智可以通过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能力,为供应链转型开辟了新维度,使其能够自动适应新信息。这一突破性进展有望在需求预测、供应商选择和路线优化等供应链功能中实现自主决策和执行。
图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多种内容
与传统自动化聚焦于机器设备的孤立运行模式截然不同,自主运营体系通过整合全价值链活动,依托自我监控、动态调节与智能优化等核心能力,在复杂多变的运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流程的完整性与韧性。
这种范式革新使供应链组织能够实现生产力跃升、工作场所安全强化、决策标准统一化,并有效缓释因专业人才短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图二:从数字化变革演进到自主运营
在当下水资源已然成为关乎企业生存安全与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要素这一大背景下,供应链领域的领军者们正凭借制定精准且具前瞻性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构筑起自身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他们将水资源要素深度嵌入企业选址布局、供应链网络设计等重大战略决策体系;依托先进的水循环利用技术等创新手段,构建针对水资源密集型运营场景的动态情景模拟与风险预警机制;同时把水资源管理标准系统性融入供应商筛选、评估及合作全流程,形成覆盖全价值链的水资源协同管控体系。
图三:水资源管理承诺
2025 年度
Gartner供应链25强企业一览
施耐德电气已连续三年稳坐Gartner供应链榜单的榜首之位。该企业巧妙地将AI技术深度集成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以“人、地球、客户和绩效”四大核心支柱为战略导向,全方位推动供应链的转型升级。在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征程中,施耐德电气树立了行业典范,成为当之无愧的标杆企业。
英伟达在榜单中的排名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从2024年的第7名一举跃升至第2名。这一显著进步得益于其在AI芯片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现。英伟达与晶圆代工厂建立了紧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同时对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进行深度优化,从而实现了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亚马逊、苹果、宝洁、联合利华等业界巨头,始终稳稳占据着“大师级”(Masters)行列的领先地位。其中,亚马逊凭借其先进的智能仓储系统和广泛覆盖的无人机配送网络,构建了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宝洁则通过打造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图四:2025 Gartner 供应链25强名单
联想集团
2024年排名:第10名
2025年排名:第8名(提升2位)
联想集团在榜单中的排名从2024年的第10名晋升至2025年的第8名,提升了2个位次。
作为连续11年上榜且连续四年进入前十的企业,联想集团是亚太地区唯一入选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这充分体现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强大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联想集团积极引入Agentic AI(代理式人工智能)对供应链智能控制塔(SCI)进行深度优化,成功开发出iChain系统。
该系统具备端到端供应链可视化功能,能够实时、精准地呈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为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内置的风险预警机制,可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帮助企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损失;同时,实现自动化决策,根据预设规则和实时数据自动调整供应链策略,提高决策效率与准确性。
此外,联想集团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在沙特新建百万台产能基地,进一步完善了全球柔性制造网络。这一举措使得订单交付周期大幅缩短30%,有效提升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与灵活性,增强了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图五:联想集团
京东集团
2024年排名:第25名
2025年排名:第22名 (提升3位)
京东集团在榜单中的排名从2024年的第25名提升至2025年的第22名,提升了3个位次。
它连续两年成为中国唯一入选Gartner供应链25强的零售企业,彰显了其在零售供应链领域的领先优势。京东集团高度重视研发投入,累计投入超1400亿元,成功推出十亿级小时预测时序大模型TimeHF。
该模型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与库存变化,将预测准确率提升了10%以上。同时,通过优化库存管理策略,将库存周转天数稳定在30天,即便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也能实现高效的库存周转,降低库存成本。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京东集团构建了40余座“亚洲一号”智能仓,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AI调度机器人与员工紧密协作,使协作效率提升了10%。
此外,京东集团广泛应用物流科技,无人机、无人车等配送工具覆盖全国,实现了物流配送的高效化与智能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物流服务。
图六:京东
2025年起,Gartner 供应链评比模型进行了结构性更新,以反映行业趋势和全球(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挑战。具体参数和权重请参考表格一:2025 Gartner 供应链评比关键参数说明和权重变化。
ESG(环境、社会、治理)首次纳入主评分
生成式AI与数字化能力单独计分
供应链韧性指数
削弱对传统财务指标依赖(ROA,库存周转率等)
简而言之,Gartner 供应链评比从以往强调“快、准、低”,转向强调“绿、稳、智”。企业需要从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地缘应对能力等维度,打造真正“韧性+价值导向”的未来型供应链。
表一:2025 Gartner 供应链评比关键参数说明和权重变化
重点:
如何看待Gartner 供应链 评选
回顾Gartner供应链25强榜单的十年变迁,如何定义供应链卓越也经历了五次本源性的迭代:
数字化阶段(2016-2018):从预测到规模化部署
2016年:以机器学习预测交易转化率为标志,数字化停留在“描述与预测”层面。
2017-2018年:物联网、云计算和“熄灯工厂”普及,技术从试点转向企业级规模化应用。例如,思科通过模块化供应链服务模型,实现“即插即用”的供应链能力组合。
战略对齐阶段(2019-2021):业务驱动技术投资
提出“数字化优先的供应链”,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客户需求。例如,亚马逊通过智能仓储与无人机配送网络,将供应链从支持业务转变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引擎。
以人为本阶段(2022):技术增强而非替代人类
针对“转型疲劳”,行业开始关注员工体验。例如,高露洁棕榄与NASA合作探索宇航员消费品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减少员工认知负荷,提升创新效率。
自主化阶段(2024-2025):Agentic AI驱动决策革命
代理式人工智能(Agentic AI)的崛起,使供应链系统具备自主决策能力。
例如
动态需求预测:AI自主获取数据、识别模式并实时更新库存决策;
供应商选择:AI根据绩效指标、地缘政治因素自主谈判并跟踪合同合规性;
路线优化:AI根据交通、天气等条件自主调整交货路线。
Gartner预测,3年内供应链领域将100%向自动化系统转变,38%的企业计划在物流、生产中部署智能自动化。
可持续性深化阶段(2024-2025):从宏观承诺到微观行动
ESG从“企业社会责任”升级为战略核心。2025年趋势聚焦于“水资源管理”等具体资源,要求企业将可持续性纳入供应链设计。例如,联合利华通过再生农业标准,为认证商品设定溢价,推动供应链生态的可持续转型。
上述迭代其本质是全球供应链从“成本中心”向“价值创造中心”的进化史。
当Agentic AI开始自主决策、ESG成为战略核心、反脆弱能力决定企业存亡,供应链已不再是后台支持部门,而是驱动企业穿越周期、构建生态优势的核心引擎。
对于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环节的效率比拼,而是全生态系统的智能自治与可持续共生能力的大考。
自2018年我投入对Gartner供应链评选的研究以来,围绕该评选的各项限制因素以及其蕴含的现实意义,本人已撰写了(在SCOM公众号)多篇深度分析文章。在我看来,这一评选活动对于纵览行业发展的推动意义,仍旧超越了单纯的全局性排名评比。不过,随着供应链行业不断经历颠覆性的技术革新与深层次的变革浪潮,从全局视角审视该评选的价值与影响,也正变得愈发重要且必要。
在过往撰写的系列文章中,自己曾明确指出,将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模式与汽车制造商(以宝马汽车为例)的供应链体系进行直接对比,其实践意义相对有限。毕竟二者在业务特性、市场需求及运营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
然而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深度渗透与大规模应用,对这两类企业的供应商进行对比分析,将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与针对性意义。
2025年6月29日
本文仅代表作者,非SCOM观点
< 返回上一级
QQ:3175495015
SCOM供应链与运营管理人俱乐部(SCOM Supply Chain & Operations Manager Association)
Add: 上海市闵行区七莘路1839号财富108广场南座2316 | TEL: 021-54281551 | E-mail: info@scom.org
Copyright 版权所有 ©上海史考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沪ICP备13014873号-3 沪ICP备13014873号-1 沪ICP备13014873号-2